王国生书记在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
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郝鹏省长在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好的经验,努力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三江源感冒,全国打喷嚏,人们这样比喻三江源的极端重要性,因此,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民生也在生态。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开始实施,三江源工程正式启动,禁牧封育,以草定畜,易地搬迁。同时,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从此,三江源工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了10年。2016年9月12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省政府召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验收大会,既是对三江源一期工程成果全方位的展示和检验,更是对广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者的鼓舞和激励。
凝心聚力完成总体目标副省长严金海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是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大举措,工程面积之广、建设内容之多、投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工程历时十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突出表现在五增上:水资源总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发展能力增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的结果,是三江源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长期以来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贡献的各族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回顾十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保护好三江源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筹推进各项保护和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三江源生态战略地位,努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必须坚持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使三江源区水、鱼、鸟、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三江源打造成美丽青海的亮丽名片。一期工程交上合格答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介绍,2005年启动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工程总体验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量大,强度高、标准严。
各地区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按照严金海副省长的指示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为国家交上合格答卷的信心和决心,精心组织,团结协作,全面完成了这次总体验收任务。整个验收过程中,省相关行业厅局严格工程验收程序和环节,坚持统一的验收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完成工程建设、资金结算和通过审计的项目逐一进行省级验收,做到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近两年的验收采取的大综合,分行业、分年度、分项目、分地区交叉验收的办法,为我们进一步抓好二期工程年度验收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浸透着十年来近20万参建者的智慧和汗水,更要倍加珍惜;深深体会到三江源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开展生态系统全面保护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更要倍加努力。
十三五时期,是青海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关键时期;是大力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担当关键考验期。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全力推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三江源二期工程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付的重任,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三江源一期工程亮点频现一期工程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工程区,范围包括6个片区、1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投资75亿元,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一期工程)。《规划》涉及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面积36.3万平方公里。
一期工程于2005-2013年实施,历时9年,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撑项目三大类,共22个子项目,其中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化草地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五大地区生态保护有明显改善果洛州:16个项目沙漠化明显减少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中,果洛州实施的项目共有16个,分别为:封山育林、森林防火、草原防火、鼠害防治、建设养畜、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人畜饮水、封湖禁渔、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小城镇建设、农牧民科技培训、沙漠化土地防治、重点沼泽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护站点建设。截止2013年,沙漠化土地防治项目面积36.76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34.24万亩,人工补植19.96万亩;治理黑土滩160.1万亩;鼠害防治面积3719.2万亩,成效巩固面积1450.48万亩;保护重点沼泽湿地45.12万亩。玉树州:五个增长让牧民受益2005年以来,玉树州通过三江源一期项目的陆续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初步得到遏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有所改善,实现了五个增长。
增草:通过实施沙化治理等项目,草地平均产草量为618.81公斤/平方公顷,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307.66平方公里。增林:通过实施封山育林等项目,森林新增覆盖面积达3.74万亩,全州有林区蓄积量每五年增长0.1%,增加森林管护人员750余人。
增群:通过自然保护区建立,藏羚羊由保护前的2万只增加到目前的7万多只,黑颈鹤由原来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其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多。增水: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到307.66平方公里,出境水质为Ⅰ类,水质良好,均达到预期保护目标。
增收:全州实行了饲料粮补助、燃料补助、困难补助、草原奖补等相关政策,累计兑现发放草原奖补56460户,受益人口约达234771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黄南州:高寒草地植被覆盖达到7成黄南州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项目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10%,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1.8%,严重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林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了3.35%;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与2005年相比水资源量增幅达20%以上,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明显提高,项目区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807元增长到2013年的4991元;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双赢的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海南州: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扎实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期工程涉及兴海、同德两县11个乡镇96个村的12398户75091人,完成投资7.99亿元(其中自筹6400万元),实施生态移民、小城镇配套设施、能源建设、科技培训、建设养畜、鼠害防治、草原防火、黑土滩治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森林防火、管理站点建设、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等15类130多个项目,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呈现恢复迹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格尔木: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实施了生态移民、建设养畜、鼠害防治、草原防火、科技培训、能源及教育基础设施等16个项目,截至目前,16个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到2015年底,全市牧户入社率达到82%,生产母畜比例达到55.1%,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53亿元,全市生态畜牧业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项目区草原面积达到2141.6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1789.12万亩,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沙化、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
科学评估生态成效成重要保障有效监测工程区生态环境变化,全面科学地评估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是《规划》科学实施与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了有效开展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监测和评估工作,青海省政府决定,由青海省环保厅与水利厅、农牧厅、林业厅、气象局等单位共同组成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
在省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各成员单位参加,综合应用地面观测、遥感监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在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对一期工程生态成效开展了连续9年的科学监测与评估,共同完成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生态成效综合评估工作。五大成效三江源头再展新绿成效一草地面积增加荒漠化有逆转【成效展示】监测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减少,荒漠生态系统逐步向草地生态系统转变,工程前30年荒漠面积扩大的趋势发生初步逆转。
在工程实施后的2005-2012年,三江源区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的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成效二遏制草地退化草畜矛盾减轻【成效展示】在产草量有所提高的同时,一期工程采取的减畜措施,使得草地超载率由工程前的超载129%降低到工程末的46%,草畜矛盾有所缓解,为退化草地的进一步恢复奠定了基础。成效三水源涵养提高总量增水质良【成效展示】三江源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断面水质为Ⅰ类和Ⅱ类,个别断面水质的个别指标为Ⅲ类。说明工程实施后江河源区水资源总量增加,水质保持优良,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效四植被逐渐恢复土壤功能提高【成效展示】生态工程实施后因植被盖度增加使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能力有所增强。工程期内三江源区土壤保持量(无生态系统保护的潜在土壤水蚀量与现实土壤水蚀量之差)为7.23亿吨/年,比工程实施前(1998-2004年)的5.46亿吨/年,增加了1.77亿吨/年,增幅为32.5%。成效五生态建设工程恢复状况好转【成效展示】生态状况变化指数表明,生态工程实施前的30年中,各保护区生态状况持续转差,而工程实施后18个保护区中有17个保护区的生态状况好转,并好于保护区外,尤其是星星海、扎陵-鄂陵湖、江西和通天河等保护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全省多部门通力合作成绩卓越省生态办: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省生态办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作为促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努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坚持规划引领。
把三江源生态工程作为青海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精心组织实施《总体规划》,努力使三江源生态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工程。加强责任落实。省、州、县都成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区各级领导实行县、乡、村、户分级承包责任制,定期巡回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加强工程管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各级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省发改委专门派出项目稽察组常驻省三江源办开展专项稽察。落实惠民政策。
为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牧民群众,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政府先后拿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6亿元,土地购置费7721万元,加强生态移民社区供排水、供电、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开展生态补偿。为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农牧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2010年我省先行先试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确定生态补偿政策11项。
省农牧厅:完成草原围栏8521万亩、补播牧草1681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32.65万亩,防治草原鼠害8796.46万亩,其中,地面鼠8122.01万亩,地下鼠674.45万亩,完成建设养畜配套项目30421户,共建设牲畜暖棚30421幢、365万平方米,贮草棚30421栋、122万平方米,治理黑土滩522.58万亩,建设草原防火项目19处。省林业厅: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三江源保护区内林地面积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6.09%提高到2012年的6.99%;荒漠和草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工程实施的16个县沙化面积比2004年净减少4.56万公顷;生物多样性得以很好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的有蹄类动物分布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37-0.96只(头)。省水利厅:改善了三江源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通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群众喝上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保障了群众的身心健康,解放了农牧区劳动力,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通过水资源监测专项的实施,收集了三江源区大量有价值的水文资料,开展了水文要素分析,为三江源区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省发改委: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工程布局,健全各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注重科技支撑,落实惠民政策,总体进展顺利。
共完成退牧还草8471万亩、黑土滩治理522.58万亩、地面鼠害防治8122万亩、地下鼠害防治674.45万亩、退耕还林(草)9.81万亩、封山育林510.84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66.16万亩、湿地保护160.12万亩、水土保持492.64平方公里、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5万亩、建设养畜30421户、生态移民10733户55773人。省财政厅:三江源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75.07亿元,省财政厅共统筹投入资金85.39亿元,超计划完成了资金筹措和工程投资任务。通过保证资金投入、紧盯项目实施及落实财政政策,项目区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等22项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保障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完成。
省环保厅:建立了覆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站网体系。目前,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设立了14个生态系统综合站点,建立了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保障系统,培养本地化人才队伍。通过生态监测项目培养了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逐步建立起一支本土化的生态监测队伍。
通过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获得了三江源区域较完整、连续的监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三江源这个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数据空白。省审计厅:近年来,省审计厅先后多次以审计报告、专报、调研等方式,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报告三江源生态政策执行、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等情况,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建议。
在2015年2月份专门出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招投标管理、监理管理、验收管理等8项制度。省科技厅: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的难题。解决了三江源区适宜草种栽培与扩繁技术。
建立了欧拉羊后续产业基地。建立了欧拉羊良种繁育中心和欧拉羊繁育基地,成立了10个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组建了欧拉羊核心繁育群34群,数量达10371只。部分中藏药材人工繁育栽培关键技术得到解决。建立了唐古特大黄、麻花艽和藏茵陈的试验基地,制订了较为实用的栽培技术和生产规范。
省气象局: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于2007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批文核定投资概算,核定投资为16011万元,同年6月,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拉开了建设实施的序幕,建设内容包括综合监测、信息传输、作业指挥、催化作业与效果评估五大分系统,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每年在三江源作业区内增加降水80亿立方米,增加黄河径流12亿立方米,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三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安全起到积极作用。(记者芳旭)。
本文来源:PG电子-www.o-abc.com